【神雕离影】(第一部 风起云涌)26-27(第5/7页)
搜索,用户注册与阅读记录,书架等功能重新开放 |
百度搜索新暖才文学网,即可找到我们,网址为拼音缩写https://www.xncwxw.me
(前面加https,http可能无法访问),
即将改版,更多精彩小说请点击"首页-分类-其他小说"
书架功能已恢复,可注册登录账号
局当有全观。忽必烈此番北返争位,漠北龙蛇并起,必然自顾不暇。此际正可让
我大宋养精蓄锐,休兵积力。那榷场一事,不过是借势利导,暂时之计罢了。」
他稍作停顿,又续道:「况且,汗位之争未定,孰胜孰败尚难预料。眼下最
紧要的,不是一城一地得失,而是尽快送走那尊瘟神,方为上策!」
吕文德只得拱手应道:「相爷所言极是。」语毕,眉宇间却仍存一丝难言忧
色。
贾似道看在眼里,轻轻拍了拍他的肩膀,淡淡说道:「仲文,你也毋须多虑。
那忽必烈,未必真如传闻那般英明神武。」
吕文德微感讶异,抬头问道:「相爷此言何意?」
贾似道负手踱步,目光闪过一丝深意:「密议中,此人曾向本相探问一事。」
吕文德心中一凛,低声问:「何事?」
贾似道唇角微扬,神色间带着几分讥诮,不疾不徐吐出三个字:「三神器。」
吕文德面色微变,神情愈发凝重。
贾似道见状,语带嘲讽:「三神器,不过是江湖传闻、无稽之谈。『得三神
器得天下』的说法,更是荒诞可笑。」
他说罢,负手踱步,眼底闪过一抹轻蔑,「忽必烈素来推崇汉家典章,对中
原文化深有研究,倒也不奇怪。只是堂堂蒙古王爷,身居高位,竟也沉迷这等江
湖野谈,实为不智。」
言至此处,他蓦然驻足,回眸看向吕文德,眉头微挑:「仲文,你莫非也信
这般传言?」
吕文德闻言神色一滞,随即苦笑摇头:「相爷明鉴,下官岂会信这无根之说?」
贾似道目光如炬,似将吕文德的心思尽收眼底。
他瞥了眼窗外渐暗的天色,轻拂衣袖,淡淡道:「时候不早,本相便先行告
辞。」
「江陵之事,你务必尽快处置,若让临安御史台嗅到端倪......」
话锋未尽,眸中寒光已让吕文德脊背生凉。
「至于三神器……若能令北来之客沉溺其中,岂非暗助我大宋周旋之策?」
言及于此,贾似道眸中浮现一抹笑意,目光幽深,「须知刀兵之危,未必只
在疆场。」
吕文德躬身应诺,檐角铜铃正被江风撞得铮鸣。待他再抬头,那位当朝宰相
早已踏着夜色远去,唯余石阶上几片零落残叶。
此后不久,忽必烈挥军北返。贾似道随即上奏朝廷,宣称「鄂州大捷」,理
宗喜不自胜,加封其为「平章军国重事」,朝政大权尽数纳入其掌。自此,满朝
文武再无人可与之抗衡,贾似道之势如日中天,权倾朝野。
长江北岸一处高地上,坐落着一座半月形建筑群,与南岸鄂州城隔江相望。
位置优越,江面往来船只尽收眼底。
建筑依山而建,主体为三进四合院。正门朝南,青石阶梯直通江边码头。松
柏中隐藏着瞭望哨所。大门两侧有石狮,门柱雕有蛟龙纹饰,门楣上「水涨船高」
四字匾额在阳光下熠熠生辉。
这就是江湖上赫赫有名的「水龙窟」,漕帮总舵所在,水上帮派的龙头老大。
却说那夜,陆无双护送文曦脱险后,两人在江边隐蔽处耐心等候程英归来。
直至东方泛白,程英身影仍未现身。陆无双虽心忧表姐安危,却也明白任务紧迫,
终决定先行渡江,将文曦安全护送至此。
目睹这座气势恢宏的建筑,文曦心中豁然开朗。他在江陵查案期间,正是漕
帮堂主卢成提供的帮助。此次营救,想必也是卢堂主从中运筹。朝廷与漕帮虽各
有立场,但这份恩情却值得铭记。
迈入大门,院中已有数人静候,为首一人年约五旬,立于正中,面容刚毅,
双目炯炯,身着深蓝色暗纹锦袍,腰间系着精致银饰腰带,举手投足间透着一股
沉稳威严之气。
陆无双快步走到锦袍男子面前,恭敬施礼:「舅父。」
那锦袍男子微微点头。陆无双低声快速地向他汇报着什么。
锦袍男子静静地听着。待陆无双说完,他转向身旁那名精壮汉子,低声吩咐
了几句。那汉子 抱拳应诺,快步离去。
随后,锦袍男子转回目光,语气缓和了一些:「无双,你先去歇息吧。」
陆无双看了文曦一眼,轻轻颔首,而后朝后院行去。
「文大人。」那名身着深蓝锦袍的男子上前两步,抱拳行礼,」在下何仲宣,
漕帮帮主。久闻大人贤名,今日得见,实是三生有幸。」
文曦回礼,唇角泛起一丝苦笑:「何帮主过誉了。我如今已是朝廷钦犯,
『大人』二字已不敢当。」
他语调平和,却难掩眉宇间的忧色。然而,即使身陷困境,他的举止依旧从
容,眼神中透着不屈的坚毅。
何仲宣神色郑重:「卢堂主曾言,文大人为官清廉,秉公执法。此次遭遇,
实乃奸人所陷。漕帮虽处江湖,却也明辨是非。」他稍顿,轻声补充道:「文大
人且安心,此事终有水落石出之日,冤屈必将昭雪。」
文曦闻言,思绪飘回江陵往事。当初卢成曾警告他案件背后牵连甚广,建议
寻求漕帮协助。他却婉拒好意,坚信凭朝廷之威与己身正气,足可查明真相。哪
知一步失慎,满盘皆输。
何仲宣见状,微微一笑,轻声道:「文大人,请到内堂一叙。」
文曦点点头,跟随何仲宣等人步入内堂。不多时,一座古朴庄重的厅堂便出
现在眼前。
何仲宣恭敬地引文曦坐于上席,自己则坐在一旁,其余人依次落座。侍者奉
上香茗,随即悄然退下。一时之间,厅堂内茶香袅袅,气氛宁静肃然。
何仲宣目光中带着一丝歉意,缓缓开口道:「文大人历经牢狱之灾,却仍风
骨依旧,实在令人敬佩。实不相瞒,并非我等无意援手,只是文大人乃朝廷钦犯,
我漕帮江湖身份敏感,不便直接出面,只能借助他人之力暗中周旋,还望文大人
见谅。」
文曦听罢,放下茶盏,淡然一笑道:「何帮主言重了,文某心中自有分寸。
何帮主此番用心良苦,文某唯有感激,岂敢有丝毫怪罪之意。」
文曦稍稍沉吟片刻,面露疑惑,徐徐道:「不过文某如今身负朝廷罪名,早
已无法插手丐帮走私一案,何帮主今日召我前来,恐怕并非仅为叙旧吧?」
何仲宣微微颔首,目光转向一旁候立的中年男子。
那中年男子会意,从怀中取出一张泛黄的纸张,恭敬地走到文曦面前。
「这位是我漕帮的账房总管王德明,」何仲宣向文曦介绍道。
文曦颔首致意,接过展开,只见纸上密密麻麻记录着各种货物的名目与数量。
他眯起眼睛,仔细审视着这些数字背后隐藏的秘密,一时间室内寂静无声,唯有
茶香袅袅。
王德明主动上前一步,声音低沉:「这是江陵丐帮漕船季度往来的交割清单。
按照行规,此类清单随货同行,待买家验收后,双方依此结算账目。」
「漕船载重自有规制。依照天圣令规定,两浙路四百料漕船能载三百石。
丐帮所用多为二百料纲船,满载不过百五十石。为避人耳目,每船至多混装八十
石铁料,不致引人注目。」
文曦点头示意,目光未离开账单,专注地浏览着各项数据。王德明继续解释:
「丐帮分舵漕船每月往返四至五趟。依照清单所列货物总量,一季度至少需十二
至十五趟,方能将所有货物分批运出。」
「走私之事,自然要打点漕司、关卡及都作院,每船货值需抽出三成用于疏
通。即便如此,每趟船货值仍有三千至四千贯,扣除各项开销,实得利润约一千
八百至两千五百贯。」王德明语气沉重,「单季净利便达二万贯以上。」
「二万贯!」文曦低声重复,眉头紧锁。这笔巨款足可养活一县之民,却被
用作为祸一方的工具。想到这里,他眼中不觉闪过一丝寒芒。
文曦沉默良久,终抬眼道:「此事最早何时开始,何帮主可曾查明?」
何仲宣略一沉吟,缓缓答道:「据卢堂主查访所得,此事最早可追溯到两年
前。起初只是小规模的行动,但近半年来,规模骤然扩大,愈演愈烈。」
他顿了顿,继续道:「这一切起因皆是丐帮帮主黄蓉的骑兵计划。」
「黄蓉?骑兵计划?」文曦眼中闪过一丝讶异。
何仲宣缓缓点头,神色凝重:「黄蓉最初为抗衡蒙古铁骑,秘密筹划了一项
骑兵计划,暗中与蒙古人交易购马。不料蒙古人却趁机打开了渗透南宋的缺口,
将原本单纯的买马通道逐渐扩展成贯穿南北的走私暗线。」
文曦脑海中浮现出那个名动天下的女子,那位以「中原第一美人」之名闻于
世,却又令江湖豪杰皆生敬畏的丐帮帮主。
沉吟片刻,文曦眼底浮现出一丝困惑,缓缓道:「如此说来,黄帮主究竟是
有意为之,还是无心被人利用?」
何仲宣并未直接回答,反而语带深意地反问:「文大人可还记得襄阳之围时,
忽必烈帐下一支重装骑兵突然倒戈,化解城中之危?」
文曦微微一怔,随即点头道:「此事确有发生,莫非……」
何仲宣不答,只是指尖轻落在货单一处,语气沉稳道:「文大人请看。」
文曦顺目望去,只见单上清晰列着:
乌金连环铠——五百副
铁脊陌刀——两百柄
甲马军用韂鞯——四百套
铁甲步障——两百具
他目光凝住,心头一震。这分明是军中重器,正是重装骑兵所需装备。
「这...」文曦低声道,眉头紧锁,手指轻抚过纸上墨迹。
何仲宣续道:「这上面所列皆为丐帮分舵近三月内运出的货物。而这些装备,
唯有重装骑兵方可使用。」
文曦深吸一口气,思绪如电闪般穿梭于各种可能性之间。他猛然抬头,眼中
闪过一丝锐利的光芒:「莫非黄帮主所为,并非单纯的买马,而是在蒙古军中培
养一支重装骑兵?」
何仲宣微微颔首:「襄阳之围时倒戈的那支骑兵,恐怕正是她多年经营的成
果。」
清晨的阳光穿过窗棂,室内光洁明亮,文曦望着账单上那些冷冰冰的数字,
眉头深锁,神情如同清水中投入一粒尘埃,平静表面下暗流涌动。
这时,账房总管王德明又从袖中取出一张羊皮卷,小心地摊开放在案上。
文曦俯身细看,只见纸上绘制的正是襄阳城及其周边地形,汉水蜿蜒,群山
环绕,细节精准得令人惊异。随即,他注意到岘山、万山、鹿门山三处均标有醒
目的红色符号。
「这是...」文曦眉头紧锁,指尖轻触那些引人生疑的记号。
何仲宣缓步上前,指尖在羊皮地图上重重一叩,沉声道:「此三山,乃天赐
襄阳之锁,也可能是催命之符。」
他手指先后点出:「万山在襄阳西北,汉水西岸,扼守西北官道;岘山正对
襄阳城南,锁住南路要津;鹿门山则位于东南,汉水东岸。三山鼎足环绕襄阳,
互为犄角。」
语毕,他眼中闪过一丝凝重:「倘若敌军同时占据这三处,设立营寨,襄阳
便似置于釜底。万山与鹿门山分据汉水上下游,可断水道运粮;岘山居高临下,
既能监视城中动静,也能截断南来援军。水陆两路皆受掣肘,襄阳只怕难免成为
孤城。」
文曦凝视着地图上的三处标记,眉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》》